一、专业培养目标
本专业培养具有健康体质、较高政治素养、高尚道德情操、较强敬业精神、良好心理品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,能掌握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,接受较系统的临床医学专门训练,毕业后能从事农村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需要的、实践能力较强的医疗、预防、保健结合的实用性高级医学专门人才。
二、培养规格要求
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的基础理论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,接受人类疾病的预防、诊断、治疗、转诊方面的基本训练,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、发病机制深入认识的能力。
(一)知识结构
1.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生命科学、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,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;
2.掌握生命各阶段人体的正常结构、功能和心理状态;
3.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、多发病的发病原因,认识到环境因素、社会因素及行为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,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;
4.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、多发病的发病机理、临床表现、诊断及防治原则。
5.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;
6.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、产科常见急症、产前和产后的保健原则,以及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;
7.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,掌握健康教育、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,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、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;
8.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,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。
9.掌握常见急症的诊断、急救处理原则;
10.掌握传染病的发生、发展、传播的基本规律和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;
11.熟悉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,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;
12.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、政策和法规,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社会交往与协调能力。
(二)能力结构
1.具有全面、系统、正确采集病史和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;
2.具有系统、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及精神检查的能力;
3.具有较好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;
4.掌握内、外、妇、儿各科常见病、多发病的诊疗常规及常用临床操作规范。
5.具有常见急症的诊断、急救及处理能力;
6.具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临床技术,选择最适合、最经济、合乎伦理的诊断,治疗方法的能力;
7.具有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,完善诊治方法的能力;
8.具有与同仁、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交流和调动其合作的能力;
9.具有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与研究的能力;
10.具有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、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宣传教育的能力;
11.掌握一门外语,具有应用语言的能力。
(三)素质结构
1.树立科学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具有爱国主义、人道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,愿为医学科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;
2.树立关爱病人观念、尊重病人人格、保护病人隐私;坚持以预防疾病发生、减轻和驱除患者的病痛为已任,认识到提供临终关怀的道德责任;
3.充分认识到医患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,并积极与病人及病人家属进行交流,使其充分理解和配合诊疗计划的制定与实施;
4.树立成本效益观念,注重合理用药,选择合理的诊治方案,充分掌握公平有效分配和合理使用有限资源的原则,充分利用资源达到康复的最大效益;
5.树立终身学习观念,充分认识到不断自我完善和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;
6.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,尊重个人信仰,尊重每一个人,理解其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;
7.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,对超出自已的业务能力而不能有效安全处理的医疗活动,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;
8.始终将病人及社区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已的职业责任;
9.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,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观念;
10.树立依法行医的观念,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;
11.具有科学态度、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;
12.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。
三、主干学科
基础医学、临床医学
四、 专业主要课程
核心课程:人体解剖学、生理学、生物化学、病原生物学、病理学、药理学、诊断学、内科学、外科学、儿科学、妇产科学、预防医学
特色课程:社区卫生管理学、医学伦理学
五、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
(一)基础实验
通过基础实验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验证,并通过开展综合性、设计性实验,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,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。
(二)早期接触临床实习
早期接触临床实习,安排到城镇或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进行社会调查,增加学生对基层医疗卫生状况的感性认识。
(三)临床见习
临床教学见习安排在第二、三学期,在附属医院、社区服务中心进行,通过临床见习,对临床和社区常见病和多发病进行认证,获得感性认识,巩固所学理论知识,并与实践相结合,了解医院及社区的医疗工作基本流程,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。
(四)毕业实习
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五、六学期,在附属医院、教学医院、社区服务中心进行,通过毕业实习,能理论联系实际,掌握临床技能,具有诊治常见病、多发病和处理一般急症的能力,出科考试需合格。
(五)其他实践
包括入学教育及军训、毕业教育及就业指导等。
六、修业年限
学制三年,修业年限3-5年。
七、毕业学分具体要求
总学分 |
必修课学分 |
专业选修课学分 |
实践环节学分 |
课外学分 |
126 |
76.5 |
6.5 |
35 |
8 |